眼下春节将至,又到了返乡时节。然而,提起返乡回家,在年轻人眼里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。欢喜的是,经过一年,终于可以与家人团聚,忧愁的是回家又要面对父母的催婚。被催婚,这几乎是最近几年的主题。往往单身青年回家的状态是这样的经历,第一天是回家的惊喜,父母问长问短,满桌美食;第二天开始就是压力满满,催婚催嫁催生娃。于是有人说,回家只有两季,春节的温暖和秋季的萧杀。
但是,在关于年轻人与父母一代的婚姻家庭冲突中,由于年轻人掌握了话语工具和平台,因此我们看到和听到的往往都是年轻人的抱怨和不平;而作为父母辈的来说,由于对电子产品的生疏,在催婚这件事上,一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,除非有人采访他们,把他们的话写下来,才能见诸报端。因此,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硝烟的催婚战中,父母一辈虽然是主动出击,但是在社会舆论上,却是处于被动状态。
其实,在父母的催婚中所展现的年轻人与上一代人的冲突,根源在于双方缺少交流造成的。在父母看来,子女的理由不足一提,在婚姻这件大事上,必须听父母的,父母有着多于子女的阅历和人生经验,因此子女应该无条件听父母的;而在子女看来,父母是上个时代的观念,与今天的观念根本无法衔接,因此不能接受。于是双方各执己见,谁也不肯低头,不肯静下心来彼此交流,也就造成了冲突不断,却一直界限分明地水火不容状态。
然而,如果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,多思想一下他们的观念,也许能缓解这种冲突,对他们多一份包容和理解。那么处于催婚中的父母是怎么想的呢?我们不妨来分析他们的观念来源,以及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,来追溯他们之所以催婚的原因。
一、出于生育动机的催婚。
在传统婚姻伦理观念中,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。传宗接代,这是作为一个男性家庭成员的主要任务。传统说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”便是这种生育为目的的婚姻表达。婚姻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主要任务,面对一个男性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,还未解决婚姻问题,也就意味着生育任务的失败风险在提高。
在圣经旧约中,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观念。在犹大的大儿子死了之后,寡妇儿媳要与二儿子同房,这是为了生育下一代。因此,没有进入婚姻,显然无法完成生育任务。而没有生育下一代,也就意味着这一门户断绝的危险,在中国农村至今流行着,没有男孩子的家庭是“绝户”的传统观念。
此外,晚婚也意味着生育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在增加,这不仅是因为身体的,也包括精神和经济方面的因素。将来子女步入老年之后,孙辈还未成年,无法给予孙辈经济资源,这也是他们的担心。
同时,没有生育的婚姻,也不是稳定的婚姻,因为在传统观念看来,生育的孩子是维系婚姻家庭稳定的纽带。另一方面,在父辈和子女之间,也会因为生育了孙辈,而加强了父辈和子女之间关系。
二、处于社会传统期望的催婚。
父母成长的年代,与我们的时代几乎是两个年代,这两个年代之间出现的革命性变革,让这两个年代的观念几乎没有衔接。在传统社会中,每个人都被社会赋予了固定的角色。不仅每个人的角色不同,甚至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任务和身份也不同。因此,我们看到在古代社会对年轻人的称呼有很多,赤子、襁褓、孩提、龆龀、垂髫、总角等等,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行为规范。因此,换句话说,父母催婚的背后是基于传统的社会期望,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情。到了二十几岁,这就是该结婚和生育的年龄,因此,就应该承担这个角色的实质内容。
如果子女在相应的年龄,还没有结婚,而周边的同龄人都结婚了,那么这对父母来说可能会觉得没面子,承担被社会排斥的压力。因为在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,社会一直是这么塑造,这正如一个已经上中学的孩子,行为上还是学前孩子的样子一样。
三、性别的不平等在催婚活动中的不同压力。
中国一直是男性优先,重男轻女的传统根深蒂固。因此,虽然到了今天的时代,男女平等和女权主义深入人心,但是在催婚上依然有着性别的不同。父母对男性的催婚压力明显小于女性。因为,在父母看来,年龄是女性在婚姻选择中的优势所在,一旦失去了年龄的优势,只能被选择,而丧失了很多的主动性。因此,在他们观念中,男性年龄大点还能找到年轻的女孩子,而一旦女孩子年龄大点,就不能找到优秀的男性对象了。
对于父母来说,对男性的催婚可能更多是出于生育的目的,而对于女性的催婚可能是出于选择一个优秀的婚姻对象。
四、父母权威与人生阅历的代际差异。
在传统社会,父母对子女来说拥有无上的权威,这不仅在成长和家庭资源的分配和安排上,也包括在婚姻的干预上,都是父母权威的展现。在父母眼里,和子女的边界意识是模糊的,子女并没有独立于父母的自由独立空间。这同时也是我们传统社会伦理中,个体溶于集体的社会规范展现。
因此,父母认为子女应该接受自己的婚姻安排,按照父母的意愿进入婚姻,虽然不能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,但是最起码在相应年龄结婚这件事上,不能违背父母意愿。
此外,父母认为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资源丰富,而子女的人生和阅历浅薄,因此在婚姻这件大事上,他们拥有足够的发言权,足以成为子女在婚姻对象选择上的必要补充。
五、婚姻是幸福的必备观念。
在父母的观念中,良好的婚姻是人生幸福的一个核心因素,没有婚姻,没有子女环绕,那人生就是孤独和痛苦的,因此,出于对子女将来的幸福目的,也是父母催婚的动机。
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,含饴弄孙是中国社会的期待。因此,不仅出于子女的幸福考虑,也出于自己的老年儿孙环绕的幸福考虑,他们必须干预子女的婚姻。
六、老年角色转换的焦虑转移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子女成年,离开父母到外地生活,而父母也面临退休,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,也面临着角色转变。这其中角色转换带来的焦虑、孤独和反差,也让他们无所适从,因此无形中将这一焦虑转移到了对子女婚姻生活的干预中来。
我们应该理解父母,我们和他们成长的年代,是两个不同的年代,造就了两代不同观念的人。因此,我们面对父母的唠叨,也应该多些耐心,多谢关爱,我们应该考虑父母在子女独立之后的孤独心情,回家多些陪伴多些倾听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